自然地理上的岬角,也被稱作“地角”,是陸地伸向海洋、河流、湖泊等的角狀突出部,通常位于半島的前端。如中國山東半島的成山角、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等。那岬角是怎么形成的?地貌形態(tài)是怎樣的呢?后文即將為大家揭曉答案。
岬角的形成原因
岬角一般與海灣相間出現(xiàn),海灣—岬角海岸是侵蝕海岸的一種。
所謂海蝕作用,就是海水通過自身的動力(海浪、潮汐、洋流、濁流等)對海岸和海底的侵蝕破壞過程。如海浪、潮汐的機械侵蝕作用主要發(fā)生在海岸地區(qū),且侵蝕強度會隨著海水深度增加而減弱;深層洋流和海底濁流則可對海底產生不同程度的侵蝕作用。
當海浪從深海進入海岸帶后,會以拍岸浪的形式不斷拍擊岸邊,這會對海岸造成沖擊和破壞。數(shù)據顯示,拍岸浪施加給海岸巖石的壓力,每平方米可達上萬千克。
所以,當海水拍在海岸巖石的裂縫時,就能夠迅速的使巖石碎裂,強大的拍岸浪還可以拋擲巖屑甚至巨大的石塊撞擊海岸,這無疑是加速了海岸基巖的破壞過程。
此外,海水還有溶解作用,會使可溶性巖石組成的海岸受到溶蝕。這樣一來,在物理破壞與化學溶蝕的雙重“夾擊”下,海岸就會支撐不住被破壞。
但是因為海岸巖石抵抗海水侵蝕的能力不同,從而導致堅硬的和斷裂不發(fā)育的巖石常突出成為岬角,軟弱的或斷裂發(fā)育的巖石就成為了海灣。
海灣—岬角海岸的地貌形態(tài)
從平面上看,海灣-岬角海岸線曲折且曲率大,岬角向海突出,海灣深入陸地。海灣數(shù)量多,但通常狹小,呈現(xiàn)各種奇特的形態(tài)。比如我國福建、浙江曲折岸線就是岬角岸段侵蝕、港灣岸段堆積的侵蝕—堆積相間的海岸地貌。
在侵蝕岸段常發(fā)育有海蝕洞、海蝕崖和海蝕平臺等多種多樣的地貌形態(tài)。堆積岸段則發(fā)育有沙(礫)灘、湖、沙嘴、沙壩等地貌形態(tài)。
當前,出于保護海岸的需求,人們還會修建人工岬角,即人工建造的從岸邊伸向海中的海岸防護建筑物。它可以模擬天然岬角的功能,改變波浪傳播形態(tài),使波浪能接近于正向入射到達岬灣內各點,最大限度地減小沿岸輸沙和海岸侵蝕,使岬灣內形成穩(wěn)定的弧形岸線,從而保護海岸。
本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一級教師王和意進行科學性把關。
科普中國中央廚房 新華網科普事業(yè)部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聯(lián)合出品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歡迎掃碼入群!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