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式“長安”VS開放式“汴京”,唐朝和北宋都城布局“南轅北轍”?
來源:科普中國
發(fā)布時間:2024-07-12
瀏覽次數(shù):1084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在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中國古代城市發(fā)展的政治性大于經(jīng)濟性,以封閉式的形態(tài)為主,最為典型的是里坊制布局。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商業(yè)氛圍濃郁的開放式街巷形態(tài)逐漸代替了里坊制布局。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和北宋的都城東京就是這兩種布局的典型代表。

整齊封閉的里坊制街區(qū)

里坊是中國古代居住區(qū)組織的基本單位,在先秦稱為里、閭或閭里?!袄铩弊謴奶飶耐?,表明起初是依附于農(nóng)田的。城市出現(xiàn)以后,“里”轉而成為城市居民聚居的形式,實際上是農(nóng)業(yè)土地劃分的延續(xù)。

從北魏開始,出現(xiàn)了坊的稱呼,隋唐時改稱城內之里為坊,稱郊區(qū)的區(qū)劃單位為里。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圍以墻,設門出入,里內排列居民住宅,里間街道平直,把全城分割實行宵禁管理,便于統(tǒng)治。

棋盤式的長安城

中國的里坊制城市至遲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形成,西漢至唐是它的鼎盛時期,而唐朝的長安城被看作是里坊制最成熟的典型。

長安城布局規(guī)劃的最大特點就是幾何形式上的整齊對稱,如同一個巨大的圍棋盤。城外有方方正正的城墻包圍著,整個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構成。外郭城形狀近方形,東西寬度略大于南北長度。

城內靠北墻中央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其余部分共有14條東西向街道,11條南北向街道,以全城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正對皇城正門朱雀門)為界,兩側相互對稱,把外郭城分成若干個排列規(guī)整的方塊,其中大部分作為居民區(qū),叫做坊;個別作為商業(yè)區(qū),叫做市。關于坊的數(shù)量學界有110、109、108幾種論證,市有東、西二市。

每個坊的四面都修有圍墻,是相對封閉的街區(qū),只有重要的衙署、寺觀和府邸才可在坊墻上對正大街開門,因此主要街道兩側一般只能看到坊門、坊墻、行道樹和少量宮觀府第,一般住宅的居民只能通過固定的坊門出入。

坊的大小不等,面積較小的坊都在皇城正南,只有東西兩個坊門。其余的坊則有東、南、西、北四個坊門。兩個相對的坊門之間連接有道路,是坊內的主要街道。

四個坊門的大坊是兩條相互交叉的十字街,將坊劃分成四個區(qū)域,兩個坊門的小坊是一條東西向橫街。每個小區(qū)域內又有較窄的十字街道,稱為巷或曲。這樣,一個大坊被細分成多個居住點,居民的住宅就分布在各個居住點中。除了居民區(qū),還有一些功能型的坊,比如當時的政府機構就集中在光德坊。

長安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區(qū)的北側,尤以東西兩市周圍最為密集。由于實行“四民(士、農(nóng)、工、商)異居”的隔離居住制度,不同身份的居民被安排在不同的坊內居住。東市周圍的坊里大多被公卿勛貴占據(jù),普通商人特別是西域胡商多集中在西市周圍。

官僚勛貴除在城內占有豪華的住宅,還在城外近郊風景秀麗的地方建有別墅。別墅最集中的地方是城南沿樊川一線,其次在城東灞、浐兩河附近以及藍田附近的輞川也比較集中,王維的“輞川別業(yè)”就在其中。

坊市分隔夜禁管控

跟坊市制相配套的是夜禁管理制度,每日入夜之后,隨著長安城的街鼓響起,城門與坊門會同時關閉,所有居民都被限制在各個坊內,行人禁止上街,否則即為“犯夜”。拂曉五更二點從內城傳來鼓聲,各街鼓依此相繼傳響開門,人們才能上街活動。

坊市分隔開管理,市內不住家,坊內不設店。里坊之內的居民不得擅自開設商鋪,居民想買東西,只能跑到東西二市。市也是一個高墻包圍的封閉空間,交易聚散有時,“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市內店鋪按商品種類區(qū)分,排列在規(guī)定地點。甚至市中百貨的價格,也由官府決定。

兩市四面各開二門,市內街道呈“井”字形。兩市內邸店林立,商品種類繁多。例如東市內的商業(yè)門類就分為220行,而西市的繁盛更勝于東市。除了東、西兩市,唐朝還在城內其他一些地方設過集中交易場所。如唐高宗曾在城南的安善坊和它南面大業(yè)坊設置了“口馬牛驢之肆”,相對于東市和西市,稱為“中市”。但這一帶人煙稀少,交易不便,不久即被廢除。

里坊制將城市劃分為網(wǎng)格狀的空間,對每個空間都做了明確的安置,結合時間管控實現(xiàn)對城市完整有效地管轄。

里坊演變?yōu)榻窒?/span>

隨著城市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經(jīng)濟活動的空間需要擴大和開放,集中設市的模式和封閉的坊墻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自唐代中晚期起,城市中侵街建房、坊內開店、破壞夜禁等現(xiàn)象屢屢出現(xiàn)。統(tǒng)治者曾力圖恢復封閉的里坊制,從而引發(fā)官私雙方展開了激烈斗爭。

這種封閉的布局模式和生活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發(fā)展的潮流,唐代后期以及北宋時期的統(tǒng)治者也都默認了這一點。北宋中葉以后,官府取消了城市宵禁制度,陸續(xù)拆除坊墻,延續(xù)已久的封閉式里坊制至此結束,演變成街巷制的城市布局。

開放的東京風貌

里坊制的消解與街巷制的形成,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界限,給城市風貌和市民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

由于坊墻的阻隔,唐代的城市主次干道與坊內街巷是不連續(xù)的,市民生活被限制在封閉區(qū)域內。而東京城里坊的界限瓦解,小巷可直通干道,牌坊代替坊門劃分空間,形成開放的街市格局。

城內有四條十字相交貫穿全城的御路,這些主要街道作為城市的重要軸線和框架,再結合眾多的次要街道和街巷使得城市的格局呈現(xiàn)層級的變化,為商業(yè)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可達性,更適合市民之間的交流活動,社會風氣更加活躍,生活環(huán)境更加自由。

由于舊城改建和人口稠密,導致眾多的中央機關被安排在皇城前的街巷中,形成官民混居的局面,根據(jù)身份劃分居住區(qū)域的隔離制度不復存在。

商業(yè)氛圍濃郁是東京城街區(qū)的最為顯著的特征,城里隨處可開設商鋪。由于取消了宵禁,市場經(jīng)營無需定時集散,夜市應運而生。商鋪小販不論雨雪陰天,常常營業(yè)至三更方休,五更又起,甚至通宵達旦。

當時東京城的形態(tài)跟現(xiàn)代城市一樣,都是街巷交錯縱橫、四通八達,市民自由往來,住宅、店鋪、作坊均臨街混雜而建。商鋪、酒樓、客邸都打出醒目的廣告招牌,入夜后,店家掌燈營業(yè),燈燭輝映,繁華的城市街景隨之出現(xiàn)。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